發新話題
打印

Keep住心血管常青

Keep住心血管常青

Keep住心血管常青
以往心血管疾病是不少年長人士的夢魘,然而都市人隨着生活節奏緊張、飲食西化,心血管疾病的攻擊範圍早已有所擴張,現時年輕至30多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亦非罕見,反映年輕人已無法自恃後生,將這個每年導致多人死亡的致命疾病,置身事外。就由今日起,控制飲食、多做運動,保持心血管常青。

心臟科專科醫生李沛然指出,雖然整體上年輕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實際數字不算太多,但數目的確較20年前上升不少。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種與心臟有關的病症,以及影響其他器官動脈血管健康的疾病,當中又以冠心病較常見,其主因是血管粥樣硬化。當然,其他影響到腳部、腎臟和缺血性腦中風的心血管疾病亦不可忽略。

血管收窄 致冠心病
健康的心臟血管,就如一條完好無缺的水管,血液可以暢通無阻,將氧氣及養分輸送到身體各重要器官。這條通道一旦受阻,便會衍生後果嚴重的心臟問題。李醫生表示:「血管內有一層細胞,稱為血管內壁或血管內皮,正如水管長期使用便會損耗,某些風險因素也會加快血管內皮的損耗。例如高血壓會令血液流過血管的力度加大,最終加劇血管內壁受損程度,令內壁周邊出現病理上的變化;又如血管內膽固醇高的話,亦會令膽固醇開始積聚。這些病理變化最初並未形成嚴重血管收窄,血管流量並未受到影響,故血管粥樣硬化初期是沒有任何病徵的。當膽固醇積聚於血管內壁導致嚴重的冠狀動脈收窄,便會引起冠心病,這些阻塞如果在腦血管或腳部血管發生,便分別會引起中風及足部缺血病(引致足部皮膚潰瘍、肌肉壞死等);另一種較危險的可能是血管粥樣硬塊在冠心血管形成後,血管內皮撕裂,導致血栓塞情況,繼而引起急性心肌梗塞。」

三高人士 屬高危族
令血管粥樣硬化嚴重至引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,包括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。李醫生謂:「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症或代謝綜合症與生活緊張、西化飲食有關。社會富裕令飲食方式漸趨西化,這類食物大部分多鹽、多油、膽固醇高,假如飲食不節制、缺乏運動、生活節奏緊張、工作壓力大,便會提升膽固醇、血脂比例及高血壓的風險,因此年輕人患心臟病的個案愈來愈多。此外,香煙含有尼古丁,會刺激心臟,令血管收縮,加劇血管粥樣硬化,而隨着吸煙年齡的每況愈下,不少中小學生也有吸煙行為,影響由細累積,已不能小覷。」

但李醫生強調,冠心病的風險因素還包括年齡、有家族冠心病歷史的人。年紀愈大,患病風險愈高,故患者始終以年長人士為最多,尤以55歲以上的男性及更年期後的女性,患冠心病的情況會較為普遍。

心臟絞痛 響起警號
李醫生續指,雖然近年市民已意識到心血管疾病趨向年輕化, 但不少人仍然忽略病徵,甚至對疾病有所誤解,他稱:「有部分30至40歲的年輕患者,一直忽視自己的身體健康,直至於打球、駕車期間突然感到心臟絞痛,甚至暈倒,因而求診才得知心臟和血管功能已經受損。如於運動期間出現心絞痛,而痛楚擴散至肩膊、手臂、牙骹,以至運動時很易氣促、頭暈及心跳嚴重加劇等,已是心血管病的警號,故必須多加注意。另外,部分人或會以為膽固醇過高問題必然與肥胖掛鈎,但事實上即使身形纖瘦的人,亦可屬高膽固醇一族,同樣有機會患上心血管毛病。」

健康飲食 減少患病
飲食習慣原來跟冠心病息息相關,一般而言,保持低糖、低鹽、低油的飲食,減少吸收飽和脂肪及膽固醇,多吃含纖維的食物,再配合膽固醇及體重控制,亦有助減少患上冠心病機會。另外,恒常運動習慣,亦有助保持心血管年輕有彈性,李醫生說︰「宜每星期進行3次、每次最少30分鐘的帶氧運動,而運動量宜循序漸進,這可改善健康狀況之餘,亦減低患上心臟病機會。」不過需注意,若身體不適,例如發燒、傷風感冒等則不宜勉強進行劇烈運動,期間出現頭暈、極度氣喘等情況就要立刻停下休息,並向醫生求助。當然,配合定期身體檢查,包括測量血壓、血液檢驗、心電圖等,希望可診斷出早期冠心病、心跳不正常或心臟缺血等症狀。

TOP

發新話題